国际能源领域专家汇聚大连探讨“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新华网2018-08-29)
用于中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有机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1年12月06日 10:02    栏目:科技动态    浏览次数:

近日,中国科大徐铜文、杨正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李先锋和袁治章教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Guihua Yu教授,应邀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了题为“Organic Electrolytes for pH-Neutral Aqueous Organic Redox Flow Batteries”的综述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用于中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有机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液流电池作为一种高容量、低成本的新型电化学储能设施,具备能量和功率可以独立调控的独特优势。传统的液流电池主要以钒、铬等过渡金属作为电活性材料,存在金属储量有限、电解液腐蚀性强、跨膜渗透严重和动力学慢等缺点。中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利用pH温和的中性电解液以代替强酸/强碱电解液,并采用水溶性有机电活性分子作为电解质,这类有机电解质具备原料来源丰富、性能高度可调和动力学快速等优点,赋予该电池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论文详细地梳理了有机正极电解质(有机金属配合物、氮氧自由基)、有机负极电解质(蒽醌、含氮杂环芳香化合物)、聚合物电解质和双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并从中归纳总结出电解质分子的通用设计原则:溶解度的提升一般通过引入亲水官能团、打破结构对称性以创造局部强溶剂化和增加分子极性来实现;电位的调节可以通过引入具有吸电子(升高电位)或给电子(降低电位)效应的官能团来实现,对于质子耦合电荷转移反应,溶液的pH对电位也有很大影响;提高分子稳定性的策略一般包括延展共轭平面、优先填充易受攻击位点、加强分子间的电荷排斥和空间斥力。

文章还讨论了有机电解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电解质分子的降解机理尚不明确,需要更多有效的原位表征技术来实时监测电解质的氧化还原过程;为了控制溶液粘度,有机电解质的测试浓度一般远小于其溶解度,因而有机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不及传统的金属基液流电池;在中性溶液中能够实现多电荷转移的有机分子很少,还需开发更多质量比容量更高的有机电解质;另外,中性液流电池的溶液电导率很低,功率密度达不到强酸/强碱性液流电池的水平,可通过开发高电压正极材料或低电位负极材料来提升功率。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经费来源的支持。(文/图 中国科大)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8777


依托单位: 共建单位: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5  Dali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Clean Ener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