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能源化学》:勇闯“纯粹”新路
时间:2021-02-19    栏目:媒体聚焦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02-19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2013年,一国际著名出版集团找到担任《能源化学(英文)》主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包信和,坦露“联姻”意向,希望《能源化学(英文)》加入该集团,并承诺会让期刊得到迅速发展。

  这是一个期刊发展的大好机遇。然而,包信和婉拒了这一提议。他说,“要让这本刊纯粹地属于中国。”

  2015年,《能源化学(英文)》选择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学出版社)合作,共同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这本期刊保留了国有版权,作为国际上第一本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与我国能源化学新兴学科共同发展。

  一直以来,《能源化学(英文)》“内外兼修”,以“为新兴学科能源化学提供国际一流的交流平台,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和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目标,朝着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化学领域认可的学术期刊迈进。

  “纯粹”的国产刊

  选择与国内科学出版社合作,《能源化学(英文)》走的是一条大胆而“冒险”的路子。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英文期刊选择与国外期刊出版商合作出版。同时,许多期刊是作坊式单刊,或者采取三五本期刊为一个编辑部的运行模式,运营制度、人才培养和出版机制上落后于国际水平。

  大连化物所与出版社尝试摸索一条新路子——研究所充当期刊学术定位和质量提升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出版社在期刊经营和整体流程管理上更像是“大家长”,促进并保障期刊高质量、快速出版,以集团化运营优势促进期刊各流程人员分工的专业化,解决了单刊作坊式运营产生的问题。

  事实表明,这条新路子使得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节节攀升,给了能源化学界更多鼓舞和信心。

  张进涛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他学成归国,被聘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并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两年后,他的团队在电催化储能界面电化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希望把文章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在同行介绍下,他在众多期刊中选择了《能源化学(英文)》。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将创新成果及时发表出去,且发表在一本更合适的杂志上,得到大家尤其是同行关注,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张进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而《能源化学(英文)》属于国内能源化学领域的优秀期刊,备受同行关注,而且审稿、发稿迅速,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合适。”

  科学出版社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科技出版群体,与《能源化学(英文)》优势互补。双方认为,这一合作加速了期刊向世界一流迈进,同时也符合中国科学院倡导的期刊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双方合作办刊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科研模式和国际化的办刊流程,创办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一流期刊,为中国学者抢占国际科研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及世界能源化学研究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大连化物所科学传播处处长关佳宁表示。

  高质量吸引国际稿源

  “科学家都愿意把最杰出的成果发表在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期刊上,因为其汇集了学科最新、最重要的知识。《能源化学(英文)》要打造成为能源化学领域的旗舰期刊,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一流平台。”期刊副主编、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告诉《中国科学报》。

  但一流平台如何建?如何跟上国际出版“节奏”且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并不容易。

  《能源化学(英文)》坚持的第一条就是好的出版声誉。事实上,出版声誉也是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追求。

  稿件质量是期刊出版声誉的关键。张强介绍,影响因子只是期刊综合指标数据之一。《能源化学(英文)》在接收稿件时考虑的最关键因素是论文的重要性、对能源化学的带动作用。“好的出版声誉能够吸引代表性研究工作。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代表了该期刊对应的学术共同体判断一项研究是否重要、是否在该领域有显示度和影响力。中国期刊需要更多高质量论文,要努力在国际上树立权威、掌握话语权。”

  在发展初期,由于期刊质量较低,甚至不被认可,编辑部只能靠提供快速、优质的出版服务吸引研究者贡献高质量稿件。为了鼓励更多学者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创新成果在高影响力学术刊物上优先发表,《能源化学(英文)》提供了“绿色通道发表代表作”出版模式,让科研工作者以VIP待遇发表他们的代表作,尽快向世界同行展示前沿研究结果。

  “投稿之后一周就收到了返修意见,神速!”清华大学博士生沈馨说。2018年11月,在导师指导下,她在锂金属电池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同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她和课题组都希望快速呈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编辑部和编委们的认可,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审稿阶段,从投稿到修改再到刊发仅用时一个月。

  如今,“求”稿现象越来越少。能源化学领域的学者纷纷主动投稿、投高质量稿。2020年,《能源化学(英文)》来稿3800多篇,是2013年更改刊名时的11.3倍。从2017年SCI影响因子2.59到如今的7.2,在各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增长趋势。

  当前,《能源化学(英文)》吸引了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文章,稿件来源已经完成了从5年前以中国、伊朗、印度为主向以中国、美国、韩国、印度、欧洲为主的转变;来稿方向从以前单一的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体系。2020年出版稿件下载率前5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韩国、美国、日本、英国。

  优质稿件越来越多,《能源化学(英文)》的门槛越来越高,优秀学者的稿件不完美时也会被拒稿。常有投稿人反馈:“在《能源化学(英文)》发表不容易,专家总是抓住关键点探讨,审稿意见好长啊!”

  顺势而为赢得未来

  谁能想到如今能源化学领域的TOP期刊,20年前曾“合刊”出版。

  《能源化学(英文)》建刊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于1992年创办的《天然气化学(英文)》。作为一本国产英文刊,《天然气化学(英文)》并不被学界看重,甚至一度几欲“停滞”。

  “稿源严重不足,来稿质量很低,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编辑部主任张丽娟告诉《中国科学报》。后来由于该所整体转企,同时,包信和成功申请到“天然气、煤层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这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期刊和编辑部就此转到了大连化物所。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也开始兴起,包信和意识到只有“天然气”可能不够。

  经过两年多筹备,《天然气化学(英文)》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能源化学(英文)》。更名后,编委和编辑部主动出击约稿,努力做好出版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在学术会议上宣传提高期刊影响力,让期刊得以快速发展。

  “小小”刊名的改变意味着整体方向的变化,意味着期刊将涵盖能源化学领域全部前沿研究和信息,具有全新的面貌和风格。张丽娟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也为期刊后来的成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流期刊离不开的一流力量

  国际一流期刊,一定有一流的主编、编辑团队和出版运营模式作为坚强后盾。《能源化学(英文)》走到今天正得益于此。

  向国际期刊出版模式靠拢,期刊坚持国内外双主编,坚持组织国际化专刊、国际化编委队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采用国际一流投审稿平台、出版流程以及新媒体等,创造条件打造国际一流的出版方式。

  为了让作者更加充分地享受到学术期刊快捷、高效的出版服务工作,《能源化学(英文)》选择了在Elsevier上生产和出版。这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能源化学(英文)》相继被EI、SCI收录。

  在主编的精准定位下,副主编和编委们尽可能对送审稿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作者更好地提高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有位作者曾“无奈”地向编辑部抱怨,“你们期刊的审稿人太负责了,我的审稿意见回复有27页之多。”

  此外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群幕后工作者,那就是编辑。他们负责审阅、修改、校对等工作,编校文章语言、图表格式等。

  包信和表示,过去,国内对编辑部的支持力度有限,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较小。如今,期刊招纳了新的年轻专职编辑,编辑部变得更有活力。更重要的是,编辑相当于纽带,与作者交朋友,让他们愿意把重要的新知识发布到平台上。他们促进沟通,推动作者与审稿人通过多维度对话达成共识。

  “编辑作为纽带能够传递魅力。”张强说,通过文章将期刊的魅力传递给作者、传递给读者,在能源化学学术共同体产生影响力。期刊发展是一个长线流程,需要国际化编辑队伍及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为之蓄能和发力。

  世界一流期刊发展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能源化学(英文)》正“乘风破浪”。“作为我国本土学术期刊,要进一步聚焦目标,积极抢占我国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首发权和优先权。持续扎实提升期刊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在我国科技原始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佳宁说。

  期刊简介

  《能源化学(英文)》(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现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包信和和意大利墨西拿大学教授Gabriele Centi共同担任主编。编辑部分别设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杂志社。期刊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2019年SCI影响因子7.216,Q1区,中科院分区化学大类1区;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重点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目前,初步形成了“出版数量、出版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同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2/360780.shtm


依托单位: 共建单位: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5  Dali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Clean Ener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